国恩动态
国恩观察 · “更加积极”“宽松”“超常规”,更有信心
发布时间:来源:
2024年12月9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,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,要稳住楼市股市。预计一揽子政策将起到稳住总需求的作用,让市场更有信心。
1、货币政策基调14年来首次转向“适度宽松”
2024年12月9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,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,守正创新、先立后破,系统集成、协同配合,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,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,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,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。
这标志着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由“稳健”转为“适度宽松”。自2011年起,中国已经连续14年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。上一次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,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至2010年。
2007年年底,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货币政策基调定为“从紧”。2008年9月,随着美国“次贷危机”引发金融危机,中国经济也受到波及,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并一直持续到2010年。2011年起,为防止通货膨胀、资产价格泡沫、资本异常流动以及金融风险,中国重新采取了“稳健”的货币政策,并一直持续至今。
回顾过去30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,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“从紧”“适度从紧”“稳健”“适度宽松”和“宽松”等区间。货币当局根据客观形势变化,以“稳健”为中枢,在“从紧”与“宽松”之间灵活调整,以达到稳经济和逆周期调节的目的。
2、9月份以来的政策导向将在2025年延续
多年来名义上“稳健”的货币政策,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一定程度的宽松或紧缩偏向。2024年以来,为消除社会预期偏弱、经营主体信心不足等制约经济恢复的因素,货币政策一直走在前面,持续推动降准降息,并出台一揽子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增量金融政策。
在财政政策和逆周期调节政策方面,从9月份以来,已经表现出“更加积极”“超常规”的特点和倾向。而稳定的楼市股市关系到居民财富和信心,也是高层非常关注的方面。
当前,宏观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仍然突出,通货紧缩压力较大。10月国内PPI同比下行2.9%,PPI同比数据已连续25个月为负值。特朗普上台后,中国贸易环境可能恶化,出口需求很可能受到冲击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促进有效需求恢复方面,还大有可为。
本次会议实际上明确,9月份以来的宽松政策将在2025年延续,有利于稳住总需求,增强市场信心,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更有利条件,对资本市场也有重要积极意义。